军迷圈这两天被成都试飞场的一段视频搅得天翻地覆。 视频里那架无尾飞翼造型的飞行器,说是能自动变形的隐身蒙皮、三发变循环发动机,直接对标六代机标准。 但最扎眼的是量产速度——按照网传的脉动生产线效率,这玩意儿的产能能甩开F-22两条街。
不过真要说颠覆五代机格局,得看实际列装速度和体系配合,毕竟当年F-22栽跟头就栽在造价和生态链不配套上。
无尾飞翼布局其实不算新概念,美军B-2轰炸机1997年首飞就用这设计,但用在战斗机上确实头一遭。 难点在于取消垂尾和平尾后,飞控系统得靠三十多个气动舵面协同工作。
视频里这架能做出2.5马赫冲刺,说明飞控算法至少解决了超音速状态下气动弹性形变补偿难题。
隐身涂层的创新点在于嵌入式传感器,这跟美国NGAD六代机项目的"智能蒙皮"技术路线不谋而合,但咱们直接把传感器集成到涂层里的做法更激进,也难怪自家雷达都抓不到。
变循环发动机才是真正的胜负手。传统涡扇发动机只能在亚音速和超音速之间二选一,三发构型可能是双常规涡扇搭配自适应发动机的组合。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敢说"甩导弹不用吃尾流",变循环发动机在跨音速段的推力跃升确实能让导弹制导系统算错提前量。但三台发动机带来的散热问题没想象中简单,歼-20当年单发改双发就折腾了五年,现在这个三发设计要是真能稳定量产,航发产业链至少比公开情报领先十年。 说到量产就得看脉动生产线。美国洛马公司给F-35搞的脉动线每分钟烧掉18万美元,咱们新生产线的智能化程度明显更高。视频里机械臂抓取复合材料的定位精度目测达到0.01毫米级,这水平造五代机框架确实大材小用。不过当年F-22月产2架就被成本压垮,现在这架新机的钛合金用量看着不比歼-20少,成本控制估计得靠3D打印技术突破。要是真能像传说的那样三天组装一架,东海方向的战力重塑可比多造两个航母编队实在。
伴飞的歼-20双座型倒是藏着关键线索。美国"忠诚僚机"项目到现在还靠XQ-58A这种专用无人机,咱们直接拿五代机改指挥节点的思路更狠。双座型前舱飞本机,后舱同时操控三架无人僚机,这种多线程操作对数据链的压力不是开玩笑。2019年珠海航展展示的"分布式孔径系统"算是打了底子,但要把火控级的响应速度同步到三百公里外的无人机群,微波光子雷达这类新体制雷达必须到位。
说F-35像古董可能夸张了,但代差确实在拉开。F-35的AN/APG-81雷达还是机械扫描为主,咱们新机的雷达阵列直接做到蒙皮下面,孔径面积多出四倍不止。再加上视频里那个反常识的急转动作,过失速机动能力怕是连苏-57都得认栽。不过也别急着开香槟,当年歼-20首飞时也有人喊"吊打F-22",结果等到具备完全战斗力的版本出来,中间隔了整整七年。这次的新机要是能五年内完成作战测试,那才是真把PPT变成了战斗力。 俄罗斯搞的"Checkmate"战机现在都没飞出原型机,美国NGAD项目藏着掖着不敢秀真身。成都飞出来的这架无尾翼家伙,至少证明六代机三大标准——全向隐身、智能蒙皮、有人无人协同,咱们已经啃下硬骨头。但现代空战打的是体系,单个装备再牛也得看预警卫星、电子战机的配合度。下次真该秀的不是落叶飘,而是新机能同时引导多少架攻击11无人机发动饱和打击。
高忆管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